为期三天的2025世界半导体大会暨南京国际半导体博览会(以下简称“世半会”),不久前在南京国际博览中心圆满落幕。这场以“解码新生态,共筑‘芯’未来”为主题的行业大会,不仅勾勒出全球半导体产业的技术演进脉络,更以“技术突破与场景落地同频共振”为核心看点,为产业界奉献了一场思想盛宴与成果展示的双重盛典。
大会期间,全球近200家领军企业携最新成果亮相,共同绘制半导体产业链的全链条技术图谱。与此同时,高算力芯片产业链创新论坛、先进封装技术前沿论坛、半导体材料创新与供应链安全峰会等十余场平行论坛密集召开,产学研用各界代表围绕“芯片定义场景”展开深度思辨。记者在现场观察到,无论是展台上毫米级的芯片封装工艺,还是论坛中关于“芯片+卫星通信”、“芯片+智能驾驶”的跨界讨论,均传递出明确信号:半导体产业正从单一技术竞赛转向场景化生态重构。
当半导体行业仍在参数表上追逐制程工艺的毫厘之差时,有这样一家国内半导体通信先锋企业已率先完成战略跃迁:其在卫星通信领域取得重要突破,助力实现空天地一体化网络覆盖,同时在智能驾驶座舱领域推动技术创新,解锁多模态交互场景,这家企业正以“场景定义技术”的逻辑重构芯片价值坐标系。
这一转型的背后,离不开该企业的执行副总裁黄宇宁的战略把控——作为拥有二十年半导体行业经验的智能终端芯片解决方案专家,他提出的场景化芯片解决方案理念,持续推动智慧物流、智能驾驶等垂直领域的技术落地与创新。黄宇宁在多场公开研讨中强调:“芯片企业需要建立场景思维而非参数思维”的观点,与大会“技术突破与场景落地同频共振”的核心理念形成深度共鸣。
基于他在智能终端芯片领域的深刻洞察与实战成果,记者在世半会闭幕后专访了这位兼具技术纵深与商业视野的产业引领者,期待借由他的分享,深入洞察其如何精准捕捉多个行业的前沿风向,并突破技术与市场阻碍,推动中国芯片在这些领域实现创新发展。
早期积淀:多元研学与前沿探索
黄宇宁的早期发展轨迹是一段持续探索、不断前行的历程。毕业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电子电器工程专业的他,又远赴英国布里斯托尔大学,进修通信系统和信号处理专业。这段双料研学背景,为他日后构建“场景定义技术”的思维框架奠定了一定基础。在职业生涯前期,黄宇宁专注于系统级芯片设计底层技术的研究。经过六年的一线研发实践,他逐渐具备了从架构设计到生态适配的全链条技术能力。
2011至2015年,黄宇宁主导国产系统级芯片与国际主流生态技术对接工程,制定标准化方案,实现国产SoC与Google生态深度协同,打通国产芯片进入全球市场通道,建跨平台整合范本。2015年转战硅谷,布局AI硬件化,牵头组建团队与Google、Facebook等国际头部平台合作,提出“边缘AI协处理”方案,成为全球只有两个的商用级方案之一。归国后让麒麟芯片具备全场景智能运算力,实现了从无到有的突破。
黄宇宁在2020年加入公司时,时任工业电子事业部部长。此时,全球物联网市场正迎来爆发式增长,而中国在蜂窝物联网芯片领域仍高度依赖海外巨头。面对这一局面,他首倡让中国芯赋能万物互联的愿景,并主导制定了场景化创新战略,持续拓展智能终端芯片的技术外延与产业价值。
在黄宇宁的操盘下,他所在的工业电子事业部迅速完成战略转型。他带领团队突破技术边界,重新定义了物联网芯片的应用场景。该企业由此成为国内首家系统性布局物联网芯片的企业,在物联网芯片领域实现从技术跟随到场景架构的重大跨越,为整个行业开拓出全新的价值维度。
破旧立新:双模方案终结2G时代,开启普惠物联新纪元
在物联网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各行业都在积极探寻技术突破。当多数从业者忙于优化现有技术时,他已敏锐察觉,尽管2G技术服役超30年且面临退网,其庞大的用户基数和广覆盖特性,使平稳过渡面临巨大挑战。在基于4G的物联网产品市场中,不同技术方案各有优劣。Cat4技术虽能提供相对较高的速率,然而其高昂的成本严重制约了在普及过程中的推进速度;CatM终端成本相对较低,可它对4G基础设施升级提出了较高要求,并且当前网络覆盖水平难以满足其实际需求,这也成为其大规模推广的阻碍。
在此背景下,黄宇宁率先锁定了4G通信协议中的4G Category 1技术。这一技术优势显著,可提供高达10Mbps的速率,相较于2G技术,速率提升了整整100倍。为了充分发挥这一技术的优势,黄宇宁带领团队开启了艰苦的攻坚之旅。
基于2019年底已推出的全球首款2G + 4G Category 1双模(Dual Mode)物联网终端芯片平台春藤8910DM(初代产品支持多种通信制式),黄宇宁带领团队重新明确了产品主攻方向。团队对4G协议栈进行深度剖析与解构,成功攻克了空口信号处理机制的关键技术难题。在此基础上,对协议软件进行更新,并将射频方案从双天线架构改为单天线架构,为产品后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黄宇宁的这一突破性方案,实现了对2G网络的低成本替代。该芯片兼容2G与4G Cat.1bis制式,在硬件成本方面,相较于纯4G方案降低了60%。而且,仅需增加20%的成本,就能实现2G物联网产品向4G技术的升级。这种设计对于运营商而言,无需新增基站设备,仅通过软件优化即可实现网络覆盖,显著降低了部署门槛。在技术落地应用方面,春藤8910DM芯片在共享经济领域实现了规模化应用。对于普通用户来说,最直观的感受就是身边的物联网设备日益增多,功能愈发强大,但价格并没有大幅上涨。
为了推动产业标准化进程,黄宇宁携手中国联通等运营商,共同创建了4G Cat.1准入实验室。该实验室致力于制定统一的测试标准与规范,为4G Cat.1技术的推广与应用筑牢了坚实根基。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4G Cat.1生态圈成功构建,使其在实际应用中成为替代2G技术的最佳物联网终端解决方案,有力推动了陈旧的2G网络加速退出历史舞台。
在这一生态圈的带动下,近10家芯片开发商、超过20家模组厂以及上百家终端厂商参与进来。这些厂商积极开发出各种形态的产品,并将其应用于众多领域,极大地丰富了4G Cat.1技术的应用场景。速率的提升带来了显著成效,不仅为共享经济赋能,使共享单车智能锁、共享充电宝等得到广泛应用;还便利了移动收款,催生了扫码收款云喇叭、移动支付POS设备等,推动多个行业迈向新阶段,实现产业蓬勃发展。
凭借春藤8910出色的性能表现与领先的智能化特性,成功荣获泰尔终端实验室颁发的物联网智能化测评证书。该证书由泰尔终端实验室联合国家物联网通信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等机构,在ISO17025实验室质量体系指引下,依据国家、行业及标准化团体等标准,运用专业设备与方法,对物联网领域优秀智能终端设备严格检测评估后才会授予此证书,它是对产品智能化功能与性能的权威认证并激励企业持续创新
第三空间革命:从代步工具到移动生活平台
随着对行业趋势的深入洞察,黄宇宁敏锐地察觉到汽车行业正站在智能化转型的关键节点。在智能座舱领域,随着智能汽车相关概念和话题持续热议,人们往往认为智能汽车已经走向普及。然而,据调查,截至2019年底,全球汽车保有量接近15亿,其中超过90%的车辆仍然是功能简单、系统封闭的传统汽车,无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主动安全和智能化驾乘需求。
黄宇宁深知汽车智能化转型的复杂需求,意识到芯片作为汽车智能化的核心部件,将在这个过程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于是,他毅然决定带领团队投身于智能座舱芯片领域的研究,打造了一系列具有开创性的智能座舱芯片解决方案,并在2020年11月正式对外发布旗下首代智能座舱系列产品,涵盖智能座舱芯片A7862与车规级高精度定位芯片A2395。此系列产品旨在助力广大驾乘人群开启智能体验的全面升级,为汽车未来向“第三生活空间”的转变提供强劲动力。
黄宇宁的方案以创新升级驾乘体验为要,让汽车更智能、安全、便捷且具娱乐性。其芯片集成先进传感器与算法,可实时监测车周环境,提供360度全景影像与倒车辅助,让驾驶员洞悉周边状况。强大AI算力能精准监测驾驶员状态,及时预警疲劳或分神驾驶。支持4G、Wi-Fi等通信技术,确保智能系统稳定联网,驾驶员可语音操控导航等功能。导航提供厘米级定位精度,比传统单频芯片高10倍,复杂环境也精准。娱乐上支持高清视频播放等,让车内娱乐丰富,用户可享高品质视听、视频通话,将汽车变成移动娱乐中心,提升驾乘趣味与舒适。
黄宇宁由此领导公司迅速进入车规级芯片市场,不仅增强了公司的市场竞争力,也提升了国内芯片产业在全球汽车电子领域的地位。他认为新的汽车娱乐系统对硬件和软件提出了更高要求,不仅需要强大的连接和计算能力,还需要更大的存储空间、更多的连接器以及更复杂和丰富的软件生态。黄宇宁在行业内积极推广这一理念,得到了同行的广泛认可,促使众多企业针对汽车领域推出相应产品,共同推动了汽车智能娱乐系统的行业进步。他与斑马智行等生态伙伴合作,共建智能座舱软件基线,推出更多支持多种操作系统的智能座舱方案。此外,在黄宇宁的指导下,公司还推出了入门价位的产品,如仅配备一个屏幕的娱乐系统,提升了汽车座舱娱乐的基础体验,使新型汽车娱乐系统能够普惠更多车型。
连接无界:直连卫星技术开启全域通信新时代
在成功推动汽车向“第三生活空间”变革之后,黄宇宁并未满足于既有成绩,而是将目光又投向了更为广阔且充满挑战的卫星通信领域。
此前在汽车智能化探索过程中,黄宇宁敏锐地洞察到通信技术对于智能设备互联互通以及拓展应用场景的关键作用。随着汽车智能化程度不断提升,车辆对于实时、稳定且广泛覆盖的通信需求愈发迫切,无论是车辆与外界的信息交互,还是车内智能系统的高效运行,都离不开强大的通信支持。这一点让黄宇宁对通信技术在不同领域的应用潜力产生了兴趣,也促使他开始思考如何突破传统通信的局限,为更多场景下的设备提供可靠的连接解决方案。
与此同时,黄宇宁留意到卫星通信领域正面临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难题,而这些问题背后却隐藏着巨大的发展机遇。长期以来,卫星通信领域受限于“专用设备制约、高昂成本掣肘、狭窄应用场景局限”的固有模式,地面网络的部署面临着多重挑战。在海洋、荒漠、山区等辽阔之地,信号覆盖本就艰难;自然灾害与突发事件一来,网络极易中断、通信瘫痪。这既扰乱生活工作,又阻碍经济发展与安全保障,拖慢时代发展的脚步。
为了攻克上述重重难题,经过深入研究后,黄宇宁精准地瞄准消费级终端直连卫星的空白,带领团队深耕钻研。他们以3GPP标准为基石,大胆创新,最终于2023年7月成功推出极具开创性的5G NTN解决方案。这一方案巧妙运用3GPP技术,开辟出智能终端直连卫星的全新通信路径,一举打破传统卫星通信模式的桎梏与局限,为用户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卓越通信体验。
该方案的核心运用了V8821芯片,严格遵循全球公开的3GPP协议和IoT-NTN(窄带)标准,无需外置天线,便能通过IoT-NTN技术与地球同步轨道卫星(GEO)实现稳定连接,极大地简化了卫星通信设备的结构,降低了使用门槛。
同时,团队将编解码效率提升了10倍。借助这一突破性技术,即便在极为有限的通信带宽条件下,也能确保语音信号的清晰与流畅,实现高质量的双向语音通话,彻底打破了传统卫星通信仅能发送短消息的局限。最为创新的是,黄宇宁团队还将NR-NTN(宽带卫星)技术与下一代智能手机芯片功能完美融合,打造了一套全新的系统。这套系统既能支持手机接入地面无线网络(如5G网络),也能无缝接入卫星的非地面网络(Non-Terrestrial Network)。这一全球首创的成果,为卫星通信的普及提供了基础保障,有望彻底改变人们在偏远地区或无地面网络覆盖区域的通信方式,让卫星通信真正走进大众生活。
依托黄宇宁团队于卫星通信前沿领域的新品应用方案的创新,在2024年GTI国际产业大会上斩获了“移动技术创新突破奖”。此举引领卫星通信步入全新时代,为用户呈上智能、便捷、安全的通信新体验,为行业数字化转型筑牢强劲支撑,更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了中国智慧与方案。
黄宇宁始终坚信,芯片设计的核心价值在于解决真实世界的痛点。在公司内部,这种创新哲学被系统化为“定义问题-重构架构-开放共赢”的方法论,针对行业痛点提出兼具技术先进性与商业可行性的解决方案。他的团队不仅关注芯片本身的参数,更重视其如何嵌入具体应用场景。更关键的是,黄宇宁推动建立了“芯片+模组+终端”的生态联盟。通过与移远通信联合开发5G+AI CPE解决方案,该半导体通信头部企业的芯片已应用于20余家工厂的数字化改造。这种从底层架构到生态协同的跃迁,使物联网芯片不再是孤立的技术组件,而是成为数字经济的连接器。(费宇航)
审核:王峰 郭江涛 石贵明
校对:小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