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2日,“中交一公局集团交通基建领域智能建造垂域模型发布会”在青岛成功举办,会上正式发布了交通基建领域隧道、盾构、桥梁三大垂域模型,其中“蓝翼·穿岳”是国内首个发布的钻爆法山岭隧道垂域模型,标志着中交一公局集团在智能建造领域迈入规模化应用新阶段。该模型基于中交“蓝翼”大模型技术底座,融合行业规范与工程数据,创新采用“大模型+专业小模型智能体”架构,基于千万级地质数据与500余项山岭隧道工程案例,融合多领域专业知识,应用大模型多模态能力,全面支撑地质预报、钻爆施工、装备调度等环节管控,实现施工全链条智能赋能、降本增效。

“蓝翼·穿岳”钻爆法山岭隧道垂域模型
一、超前地质预报:隧道智“探”
整合中交集团积累的隧道超前地质预报数据(含TSP地震波、地质雷达图像、钻孔数据及掌子面影像等多源异构数据),通过智能清洗、跨模态对齐和专家精调,构建覆盖文本、图像、波形、表格等多模态的高质量行业地质数据集。依托中交“蓝翼·穿岳”垂域模型,通过强化学习策略,研发具备多源数据融合解译能力的山岭隧道超前地质预报智能体,提供地质多模态智能问答、地质辅助解译、地质报告自动生成服务,实现地质预报从经验驱动到数据智能驱动的“AI+地质”智能建造模式升级,不良地质综合预报数据解译准确率达90%,围岩等级判别时长不超过1分钟/每张,较人工解译效率提升10倍,为复杂地质条件下的隧道施工提供核心技术支撑。

超前地质预报数据图像AI解译技术路线
二、精细爆破设计:隧道智“挖”
基于虚拟多目数字图像的围岩数字孪生模型自动重构技术,将围岩空间信息、物理特性与工程行为转化为高精度数字模型,结合多源数据融合的超前地质预报,为爆破方案设计提供综合分析数据,实现从岩体信息采集到爆破效果评估的全流程智能化。通过围岩识别智能体与爆破设计智能体的协同,根据围岩等级精细化智能设计爆破方案,显著提升爆破质量,超欠挖量降低20%,混凝土超耗减少20%,降低施工成本。并通过智能算法动态调整参数,优化爆破效果,达成“精准控制爆炸方向、高效破碎岩体、减少围岩损伤”三大目标。目前,该技术已成功应用于复杂地质隧道工程,推动爆破施工迈向“数据驱动、智能决策”的新阶段。

基于人工智能的爆破方案智能设计应用
三、装备协同调度:隧道智“械”
集成隧道施工三臂凿岩台车、智能拱架台车、数字锚杆台车、渣土运输车、混凝土运输车等智能装备核心作业数据,构建装备协同调度智能体。联动精细爆破设计智能体,实现炮孔布置坐标直接下达给三臂凿岩台车,控制其优化钻孔作业。贯通各工序装备状态信息,优化调度各类运输车辆和施工装备,通过装备实时数据与作业日志自动采集,实现隧道关键工序(如拱架安装、锚杆打设等)的动态监控和工序还原,识别耗时较长的工序环节,进行针对性的流程优化,实现山岭隧道施工装备作业的无缝衔接,形成数据驱动的施工闭环改进模式,提升整体施工效率,单次施工循环缩短30分钟。

智能装备运行数据实时监控
“蓝翼·穿岳”作为国内首个钻爆法山岭隧道垂域模型,不仅为行业注入了活力,更以“大模型+智能体”的架构,为交通基建领域的智能建造树立了新标杆。中交一公局集团立足行业痛点,旨在通过技术赋能实现“降本增效、安全可控”的核心目标,彰显央企在数字化转型中的引领担当。该垂域模型及其相关智能体已在新疆G219西天山隧道、海南鹦哥岭隧道、浙江义龙庆隧道、广东深南高铁隧道群等多个重点山岭隧道工程落地应用。此次发布不仅是技术突破,更是建筑行业迈向“AI+工程”深度融合的里程碑,标志着山岭隧道建设正式进入智能化、精准化的新纪元。
审核:王峰 郭江涛 石贵明
校对:小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