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强调环保与可持续发展的时代,我们究竟应该如何理解“敬畏自然”?怎样的行动才真正称得上“向善致远”?

有人认为,敬畏自然意味着“远离自然”,不打扰就是最好的保护。但现实中,人类与自然早已密不可分,真正的敬畏并非退避三舍,而是以负责任的方式与自然共存,甚至主动修复那些被破坏的生态。

这一点,在一些企业的环保实践中得到了印证。近期,由中国高端男装品牌DIKENI迪柯尼携手中国绿化基金会,在腾格里沙漠国际金奖建筑“沙漠方舟”开启的“方舟艺术馆·DIKENI阿拉善容系列同心之旅”,就没有停留在口号式的宣传,而是选择以科学植树、固沙绿化、生态教育等具体行动,对抗荒漠化进程,彰显品牌致力于自然共生的环境关怀,积极履行企业责任、共赴绿色未来的决心,诠释“有容乃大·向善致远”的精神内核。

沙漠方舟,自然共生:环保与艺术的相得益彰

真正的艺术,应当尊崇真善美,敬畏自然,抚慰人心,而不可伤害自然环境。而商业化的参与,更应有规矩和界限,倡导正向善意的价值,永远不可凌驾于生态责任之上。

在DIKENI迪柯尼的“方舟艺术馆”项目中,我们看到了艺术与环保共生的可能。这座曾获美国UN设计大奖的建筑——沙漠方舟,由【余留地designRESERVE】工作室与设计师宋方舟女士倾力打造,采用3D打印混凝土技术与流动可拆卸系统,最大程度减少对环境的永久性影响。它融合科技、时尚与对自然的敬畏,不仅是一座建筑,更是一个关于可持续性的宣言。

围绕“沙漠方舟”展开的DIKENI迪柯尼2025秋冬【容RONG系列】以及沙漠绿洲艺术装置群,进一步深化了这种共生关系。以阿拉善三百年神树为灵感的“植物绿色镜门”,采用森绿镜面与可回收材质构建,象征穿越风沙、步入心灵绿洲的入口;银面镂空圆柱体内的沙地植物破圈生长的“容RONG系列艺术装置”,传递“万物共栖”的生态智慧;将品牌标识转化为森绿植物造型的打卡“品牌地标”,屹立于沙丘之中,象征生命与品牌共生共长的可持续愿景。

DIKENI迪柯尼的艺术实践表明,环保与艺术并非对立,而是可以相得益彰。当艺术创作遵循生态友好原则,当商业活动融入环保理念,我们就能开辟一条既尊重自然又满足人类审美需求的新路径。

环保需要长期主义:真正的改变,发生在聚光灯之外

环保不是一场秀,而是一场需要持久投入的修行。

现实中,许多环保行动并不一定璀璨夺目。它们往往发生在偏远的土地上,或融入日常生活的琐碎选择中,比如减少一次性塑料的使用、支持可持续材质的服装、参与植树固沙等生态修复项目。这些行动可能没有被镜头捕捉,也不会在社交媒体上刷屏,但它们却是环保事业中真正重要的部分。

阿拉善的荒漠化治理就是如此。治沙需要年复一年地种树、护草、固沙,需要持续的资金投入与人力支持,其成效往往要数年甚至数十年才能显现。这是一种典型的“长期主义”环保。不追求即时回报与曝光,而是相信持续的行动终将带来改变。通过观察我们可以发现,DIKENI迪柯尼多年来一直致力于环保事业和推动可持续在时尚行业的发展,它积极携手中国绿化基金会,在腾格里沙漠阿拉善项目区启动「沙漠锁边林」计划,助力阿拉善沙漠的生态保护与修复。

在本次活动中,DIKENI迪柯尼再度与中国绿化基金会举行了未来五年绿洲合作计划的签约捐赠仪式。根据计划,该品牌将继续在阿拉善腾格里沙漠开展沙漠锁边植树行动,持续推进“百万森林”沙漠锁边行动,至2030年将种植13万棵树木,治理沙化土地近200万平方米,有效改善当地生态环境。活动中,DIKENI迪柯尼邀请治沙专家、行业合作伙伴、品牌VIC等嘉宾共赴锁边林基地,种下新一批花棒树苗,以实际行动诠释着品牌的向善信念。

DIKENI迪柯尼的“种树植心”之举也提醒我们,评价一个机构或个人的环保承诺,不应只看其说了什么、秀了什么,而应观察其是否将环保内化为日常实践,是否愿意为长期效益牺牲短期利益。环保领域的“绿色洗白”(Greenwashing)并不罕见,但真正的环保者,从不把环保视为营销工具,而是视其为一种向善的责任。

以行动代替宣言,让环保成为一种真诚的修行

真正的敬畏自然,是让环保成为一场“向善致远”的长期修行!

在这场修行中,我们需要重新定义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不是征服与被征服,不是利用与被利用,而是共生共荣的伙伴关系。这种关系要求我们既欣赏自然之美,也担当守护之责;既索取所需资源,也回馈相应关怀;既满足当代需求,也不损害后代利益。

近年来,一些企业的实践为我们提供了有益借鉴。他们不仅将环保理念融入产品设计——使用可持续面料、减少化学污染、推行环保包装,还将环保融入企业文化和商业模式中。“方舟艺术馆·DIKENI阿拉善容系列同心之旅”这场活动中,DIKENI迪柯尼展示的2025秋冬【容RONG系列】,便是品牌将环保、可持续、商业向善理念融入产品的有力佐证。该系列秉承DIKENI迪柯尼创始人包容、多元、关爱的初心,延续品牌“有容乃大·向善致远”的精神内核,选用顶级限量的天然面料Loro Piana金奖羊绒,该面料出自阿拉善产区羊绒,为精英男士带来有温度、有品味的全场景着装。珍稀沙漠馈赠,守护绿洲的温暖奢品,穿着即践行可持续责任。

更深层的变革发生在认知层面。在“方舟艺术馆:跨界共容”夜话中,治沙专家、科技领袖与设计师共同勾勒的新商业图景已然清晰。DIKENI迪柯尼创始人兼总裁郑雪芬女士、阿拉善生态公益基地负责人吴向荣老师、小米集团互联网商业部品牌总经理陈高铭先生、“沙漠方舟”建筑设计师宋方舟女士,从时尚、环保、科技、艺术等维度出发,探讨环境保护、商业向善、自然人文、科技创新如何多元融合,让这个世界更加包容和美好。

与此同时,DIKENI迪柯尼意识到环保不是一句口号,而需要系统性的承诺和行动。它需要从原材料采购到生产制造,从产品设计到终端销售的全链条参与,需要从短期项目到长期战略的持续投入,需要从品牌传播到实质改变的真诚转型。因此,DIKENI迪柯尼将可持续理念融入品牌基因,构建从面料到终端的全链路绿色体系,以匠心精神与环保工艺制衣,为消费者打造可持续的品质生活哲学。品牌更以阿拉善三百年神树精神为指引,与当地种树人共植“从沙漠到绿洲”的伟大愿景。DIKENI迪柯尼守护的不只是绿洲,更是向善的力量。可持续时尚,是责任的感召,也是永续未来的深刻行动。

结语:从象征到实质的环保进化

回到最初的问题:何为真正的“敬畏自然”?

它或许可以概括为:不以人类之力凌驾于自然之上,而是以科学、真诚、持久的方式与自然共生;不仅欣赏自然之美,也担当守护之责;不仅在高光时刻表达敬意,更在平凡日常中践行承诺。

从环保艺术装置到“沙漠方舟”的艺术表达,从【容RONG系列】的产品创新,到携手治沙专家、行业伙伴和消费者共同植树造林,这些实践虽然不那么引人注目,却实实在在地推动着行业向更加绿色、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最终,我们或许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环保的本质,是一场“向善致远”的修行。它不属于某个人、某个品牌,而是属于每一个愿意付诸行动的人。当我们选择长期主义而非短期表演,选择真诚实践而非空洞宣言,选择向善致远而非浮于表面,选择从远距离的欣赏变为负责任的参与,我们才真正走上了敬畏自然的路。


审核:王峰 郭江涛 石贵明
校对:小强

点赞(1922) 打赏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返回
顶部
Copyright © 2024 《中国企业报》集团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