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中国】在动力电池、特种材料这些热门赛道的背后,有一类“看不见”的关键材料正在悄然推动行业进步。一家扎根苏州纳米城十年的企业,用自主研发打破了纳米碳材料产业化的技术壁垒,成为多家行业龙头背后的“隐形助攻手”。

  专注产业化破局,从实验室走向规模化生产

  2013年,苏州第一元素纳米技术有限公司在苏州纳米城成立。彼时,碳纳米管作为一种性能优异的新型纳米材料,虽被学界认可,却因制备工艺复杂、分散性差、成本高等问题,难以实现规模化落地。

  第一元素从成立之初就瞄准了这一行业痛点,专注于碳纳米管(又称气相生长碳纤维)的产业化制备技术研发。公司通过自主研发,逐步掌握了从制备、提纯到分散、官能团化的全链条核心技术,并布局了多项专利,成功将实验室技术转化为稳定、可批量生产的工业产品。

  产品矩阵延伸,从基础材料到应用解决方案

  目前,第一元素的产品线已从最初的碳纳米管干粉,拓展至碳纳米管分散液及多种复合材料。这种产品形态的延伸,并非简单的品类增加,而是其技术深度和应用理解能力的体现。

  例如,导电性极佳的碳纳米管分散液,能直接应用于锂离子电池的正负极材料中,提升电池的导电性能和倍率特性;而掺入橡胶或高分子复合材料中,则能显著增强材料的机械强度和耐磨性。这种从“卖材料”到“提供应用解决方案”的转变,使其能够更深入地嵌入下游客户的研发和生产流程。

  嵌入多产业赛道,成高端制造“幕后功臣”

  凭借稳定的产品性能和持续的技术适配,第一元素的碳纳米管产品已悄然进入锂离子电池、特种陶瓷、高性能橡胶及复合材料等多个行业。

  尤其是在高速发展的新能源赛道,动力电池对能量密度、充电速度的要求不断提升,传统导电剂逐渐面临性能瓶颈。而碳纳米管凭借其独特的二维导电网络结构,能极少量添加即可显著提升电极导电性,已成为新一代高性能电池的关键材料之一。第一元素这类在上游材料领域深耕的企业,也因此逐步从幕后走向台前。

  稳扎稳打,“隐形冠军”的生存哲学

  在过去的十年间,新材料领域并不缺乏热点与风口,但第一元素选择了稳扎稳打的技术路径。不追求盲目扩张,不过度包装概念,而是持续聚焦于核心技术的迭代与下游应用的拓展。

  这种“深度研发+务实落地”的风格,让其在国内纳米材料领域站稳了脚跟,展现出“隐形冠军”的特质——在细分领域构筑起技术壁垒,成为产业链中不可或缺却又低调务实的一环。

  展望:新材料产业迎来机遇,上游材料企业价值重估

  随着全球能源转型加速和我国对高端制造、新材料产业的政策支持力度加大,上游核心材料领域正迎来新一轮发展机遇。碳纳米管作为性能独特的导电增强材料和结构增强材料,其在新能源、航空航天、5G导热等前沿领域的应用潜力正被不断挖掘。

  对于第一元素这样的技术驱动型企业而言,过去十年的技术积累和工艺沉淀,恰逢其时地赶上了下游应用的爆发期。在国产替代与产业升级的双重驱动下,这类掌握核心制备技术、并具备应用开发能力的上游材料企业,其产业价值与市场空间,有望获得重估。


审核:王峰 郭江涛 石贵明
校对:小强

点赞(1649) 打赏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返回
顶部
Copyright © 2024 《中国企业报》集团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