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学龙
如何从源头控制食品安全,是当下人们最为关心的问题。3月10日,全国人大代表、六安市副市长孙学龙在接受《中国企业报》记者采访时说,通过构建“源头管控,标准引领,综合监管,现场体验”四位一体质量安全体系,六安市正以更高标准守护长三角“菜篮子”“米袋子”,全力塑造大别山区域农业高质量发展新标杆。
孙学龙介绍,六安市位于安徽省西部、大别山北麓,地处北亚热带与温带过渡地带,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四季分明,兼具高山、丘岗、平原等多种地形。独特的地理条件和优越的生态环境,孕育了110多种名特优农副产品。
近年来,六安市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机遇,依托资源优势,着力打造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2024年,六安市绿色食品全产业链产值突破1500亿元,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数达494家,建成省级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46个,面向长三角地区农产品销售额同比增长4.78%,其中上海市场销售额同比增长19.7%。
孙学龙表认为,作为长三角地区重要的农产品供应基地,六安市始终将质量安全摆在突出位置,全力构建从田间到餐桌的全链条质量管控体系,交出了一份亮眼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答卷。
强化源头管控,筑牢安全基础
孙学龙说,六安市依托优良的生态环境本底,严格控制农业面源污染,确保农业生产环境持续优化。坚持绿色防控与统防统治相结合,加强化肥、农药等投入品源头管理,推广应用有机肥替代化肥、绿色防控、生态除草等技术,最大限度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从源头保障产品质量安全。
六安市全市建成病虫害绿色防控示范区169个,覆盖面积达424万亩。2024年,全市测土配方施肥覆盖率达90%以上,主要农作物农药使用量下降57.5%,连续四年实现负增长;主要粮食作物化肥利用率提升0.5%。全市累计获得绿色有机认证的农产品数量达987个,总数居安徽省第一。
坚持标准引领,健全管控体系
六安市大力实施农业生产标准化行动,严格执行国家粮食质量标准,加快建立覆盖茶叶、中药材、皖西白鹅等特色产业的全链条标准化体系。将标准化生产纳入区域公共品牌授权强制条件,引导规模主体严格按标生产,不断扩大标准化生产规模。建立“标准迭代-示范推广-监测反馈”闭环机制,根据上级要求和市场反馈,不断完善标准体系,持续提升农产品品质稳定性与市场竞争力。
目前,六安市累计建成国家级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8个,总规模超150万亩,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能力稳居全省前列。
加强综合监管,提升管理效能
孙学龙说,六安市推动农业农村、市场监管、企业、院校共建农产品质量检测联合实验室,提升农产品质量检测能力,提高检测精度、压缩检测时间。全市7个县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均通过CMA和CATL“双认证”,所有乡镇均具备快检能力。
六安市建立市县乡村四级农产品安全网格化监管制度,全市7531名干部包保51657家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其中配备乡镇专职监管员685人、村级协管员1875人。大力推进“智慧化”监管,健全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2024年,六安市共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定量检测9775批次,合格率达99.37%,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各项指标连续多年保持高位运行。
开展沉浸式体验,构筑安全信任纽带
积极打造长三角地区生态农业深度体验目的地。依托“茶香六安”“驾游六安”等主题,策划“春茶溯源之旅”“稻虾共作探秘”等精品旅游线路,组织长三角客商与消费者实地探访六安瓜片生态茶园、霍山石斛仿野生栽培基地,全程观摩稻虾共作模式,零距离见证“秸秆-菌棒-有机肥”循环农业应用场景。
孙学龙表示,通过“看得见的绿色生产+摸得着的品质保障”,将生态优势转化为消费信任,增强“游学一趟,信赖一生”的品牌黏性。2024年,六安市促成沪六两地企业签订农产品订单超15亿元,带动40余万上海等地市民参与生态农业研学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