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时话不多,见谁都笑呵呵的。”认识他的人都给予这样的评价。但一谈到工作,一谈到当前施工中遇到的技术难题,一谈到现场的创新应用和质量管理,他就像变了个人似的,话匣子一打开,关都关不上。尤其是遇到行家里手,因为一个技术、质量管理的问题,脸红脖子粗地互相“犟”上半天也是常有的事。这个爱“较真”的人就是中铁武汉电气化局一公司电力变电分公司左彪,2024年“湖北工匠杯”技能大赛——全省高速铁路行业职业技能大赛牵引电力线路安装维护工个人赛第二名,现任襄荆项目部电力变电作业队副队长。

高原砺剑:极限环境中的青春淬炼

      2013年,21岁的左彪走进兰新铁路客运专线(甘青段)施工现场,在兰新客专绵延千里的建设工地上,变电专业是保障高铁动力核心的“心脏工程”,而左彪便是这片戈壁上守护“心脏”跳动的先行者。2013年兰新客专建设攻坚期,他扛起变电专业一次设备安装与二次电缆敷设的双重重任,在极端环境中书写了铁路建设者的担当。

     兰新客专途经安西极旱荒漠等特殊区域,夏季地表温度超40℃,冬季最低温达-30℃,且多风区、高海拔路段给设备安装带来重重考验。作为现场负责人,左彪深知一次设备安装的精度直接关系供电稳定性。在柳园南站牵引变电所建设中,他创新推行“三步校验法”:基础浇筑前用全站仪反复校准坐标,设备吊装时全程盯控水平偏差,接线调试时对照图纸逐点核查。他顶着严寒蹲守作业现场,连续三天每日工作超14小时,带领团队一次性通过绝缘电阻测试与耐压试验,创下同类设备安装的最快验收纪录。

    二次电缆敷设被称为变电工程的“神经编织”,兰新客专单座变电所电缆敷设量达数万米,且需穿越路基、桥梁等多种地形,路径复杂且精度要求极高。左彪牵头编制《电缆敷设专项方案》,将400余条电缆按电压等级、功能用途分类编号,绘制详细敷设路径图。他工班仅用10天完成3座变电专业所厅的电缆敷设任务,经测试,电缆绝缘性能全部达标,敷设准确率100%。

    从设备基础找平到电缆端子紧固,从技术方案优化到现场难题破解,左彪用脚步丈量戈壁,用匠心打磨细节。当第一股电流顺利通过他参与建设的变电设施,照亮兰新客专的测试列车时,这位皮肤黝黑的建设者望着延伸向远方的钢轨,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他用实干与坚守,为这条丝路高铁的畅通注入了最可靠的动力保障。

转战南北:多重挑战下的质效突破

    2019年,左彪调任连镇铁路项目部,独立承担灌南牵引变电所等4个所亭的施工任务。这个看似常规的项目实则暗藏玄机:土建交付延误两个月,交叉作业面复杂,设备到货时间参差不齐......

    面对困局,左彪创新推出“动态网格化施工法”。他将整个施工区域划分为36个网格单元,每个单元配备专属施工小组,实行“见缝插针”式作业。同时建立起“小时级”响应机制,任何作业面一旦具备施工条件,相关小组必须在1小时内到位施工。这种方法看似增加了管理难度,却极大地提高了施工效率。

    在灌南牵引所电缆敷设阶段,左彪凭借丰富的经验发现设计图纸与现场实际情况的严重不符。原设计路径需要穿越一段不稳定地质区域,他立即组织技术员,带着全站仪连续3个通宵重新勘测,每天工作到凌晨两三点。最终提出的优化方案不仅避开了不利地质区域,还缩短了800余米电缆路径,如此一来,在显著提高供电可靠性的基础上,节约成本30余万元。

    “那段时间,左彪的眼睛总是布满血丝,但他的思路始终清晰。”技术员小李回忆道。正是这种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使得灌南牵引变电所以“零缺陷”通过验收,被评为全线“首件定标站”。

    2020年,左彪转战广州地铁大洲站机电安装项目。项目伊始便面临严峻挑战:土建严重滞后,直到2021年3月,作业面移交仅完成80%,而竣工节点却迫在眉睫。

    为此,左彪创造性地实施了“逆向立体施工法”,在土建还在进行地面施工时,他已经带领作业人员已经开始进行顶部管线安装,并采用BIM技术进行全专业碰撞检测,提前解决设计冲突。

    工期最紧张的时候,他连续72小时蹲守施工现场,协调解决各类问题156项。功夫不负有心人。大洲站不仅在2021年9月成为全线首个供冷车站,更在10月20日顺利完成“三权移交”,创造了“最后进场、最先移交”的武电速度。

匠心筑梦:技术革新下的薪火相传

    2024年,32岁的左彪在襄荆铁路迎来了新的挑战。作为电力变电作业队副队长,他负责全线牵引变电系统的建设工作。其中,宜城北牵引变电所作为全线示范工程,建设标准之高前所未有。特别是GIS设备基础预埋件安装,精度要求达到毫米级。

    “这不仅仅是技术问题,更是对我们团队攻坚的考验。”为了确保主变压器、GIS组合电器等核心设备安装实现“零误差”标准,左彪创新研发出“三维立体定位系统”,采用高精度全站仪进行多次校核,并采用BIM技术进行施工模拟。

  

   解决完设备安装精度问题后,牵引供电系统与既有电网接入的兼容性问题便成为重中之重。为此,他带领技术团队,查阅大量资料,大胆提出优化方案,通过仿真计算和模拟试验,最终找到了最佳解决方案,不仅满足了技术要求,还提高了系统效能。在基础制作期间,他仔细研究《牵引变电架构、设备基础示范点及标准工艺》,因质量控制优异,被业主列为全线示范工法。送电阶段,他精心细化送电启动方案,送电前,他带领技术人员对主控室、高压室等关键部位进行多轮核查,最终保障变电所一次受电成功,主变压器各项参数均严格符合设计标准。

    而更令人敬佩的是左彪吃苦耐劳的精神,时间紧任务重,联调联试时间节点降至,他带领调试团队,15天时间完成全线10所综自系统,辅助监控系统远动调试工作,确保联调联试期间设备顺利运行,试运行期间设备零故障。

    十四年来,左彪参与建设的铁路里程超过2000公里,经手安装的变电设备数以万计。从青藏高原到江南水乡,他始终坚守在施工一线,用智慧和汗水守护着高铁的“钢铁心脏”。



审核:王峰 郭江涛 石贵明
校对:小强

点赞(1137) 打赏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返回
顶部
Copyright © 2024 《中国企业报》集团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