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郑州南项目部已漆黑一片,独有一处光亮格外引人注目。原来,是中铁武汉电气化局一公司电力变电分公司“硬核”的作业队长韩雨龙,依然如往常般独自坐在桌前,手中紧紧拿着图纸,全神贯注地审视着上面的每一个细节。

    这位年仅28岁的作业队长,先后参与浦梅铁路、汕汕高铁、揭惠铁路、襄荆高铁及郑州南项目建设。参加工作短短六年时间,韩雨龙便负责各大型项目的电力变电专业工程管理施工调查、方案编制、方案优化、设计变更、变电所改造、首件策划等,已累计创造500余万元的经济效益。在同事们眼中,无论是挑战工程中的重大难题,还是创新创效,韩雨龙都“颇有一手”。

技术磨练:从青涩学子到技术尖兵

    2020年,23岁的韩雨龙初到浦梅铁路,刚走出校园的他面对复杂的施工现场,一度感到手足无措。"书本上的知识和现场实践差距很大,我必须尽快补上这一课。"韩雨龙回忆道。

    为了尽快掌握施工技术,韩雨龙主动要求参与最艰苦的现场作业。每天清晨,他总是第一个到达工地,对照图纸熟悉每一个施工环节;深夜,他查阅相关技术资料,渐渐地他感到脑袋里有“东西”了,眼睛里能看出门道了,心里也更加有底了。项目总工称赞道:“这个小伙子有股钻劲,不懂的问题非要搞明白不可。”

   

     2021年8月,冠豸山变电设施改造工程正式启动。时值盛夏,施工现场温度高达39℃。面对改造施工场地狭小、作业环境复杂、工期异常紧张等问题,他用了整整一周时间,看图纸、跑现场、找设计、与工程部对接,就这样,变电所  4根架构、2台主变以及2面二次柜印刻在了他的心里。施工过程中,为了解决变压器安装技术瓶颈,他连续36小时守在现场,与老师傅们一起研究解决方案,最终通过改进吊装工艺,顺利完成了安装任务。

    “那段时间,我每天都是浑身湿透的状态。”韩雨龙笑着说,但正是这样的磨练,让他快速掌握了变电施工的核心技术。在浦梅项目的两年里,他参与完成了8座变配电所的建设和改造,从一名技术“小白”迅速成长为能够独当一面的技术骨干。

创新创效:用智慧提升工程价值

    2022年,25岁的韩雨龙调任汕汕高铁项目。项目毗邻沿海,地质复杂,基础所采用的“预应力管桩+承台”工艺,是他从未接触过的新技术。“从管桩方案、施工工艺到后期检测,都是全新的挑战。但我想,这正是学习和创新的好机会,”韩雨龙说。

    为了掌握新工艺,他白天泡在工地,晚上研读规范标准。在桩基施工阶段,他发现传统的施工方法效率较低,于是提出改进建议,通过优化施工顺序,将单根管桩的施工时间从原来的4小时缩短到3小时。这一创新使得整个标段的桩基施工提前10天完成,节约成本约80万元。项目验收期间,他积极协调站段、介入组、监理、设计等单位,提前谋划,主动沟通对接,保证验收速度的同时取得验收问题库无“A类问题”的优秀成绩。

    

    转战揭惠铁路项目建设后,韩雨龙的创新能力得到进一步发挥。项目原设计的电力贯通线电缆敷设方案采用钢管直埋方式,他经过仔细测算和多次现场勘察,发现这种方案不仅成本高,后期维护也不方便。于是,他主动与设计单位沟通,提出改为站前预留电缆槽敷设的方案。

    “当时有些老师傅觉得我太年轻,提出的方案可能不成熟。”韩雨龙回忆道。但他没有气馁,而是带着详细的数据和模拟分析,一次次向各方说明新方案的优势。最终,他的建议被采纳,这项创新不仅节省了约40公里的钢管,还大大提高了工程质量和后期维护的便利性。

2024年,他参与襄荆高铁项目建设。在工程建设的毫厘之间,韩雨龙以“零缺陷”为准则,聚焦质量通病、安全隐患、工效不高等问题,从工装、工艺、工序细节上进行改进优化。他所主导的11项工程变更优化,累计为项目创造效益超过200万元。这个年轻人用实实在在的业绩证明:创新不分年龄,智慧创造价值。

管理赋能:从技术尖兵到团队担当

    2025年,他所参建的襄荆高铁建设进入决战决胜的关键阶段。作为湖北省交通“十四五”重点建设项目,对韩雨龙而言,既是重大机遇,更是严峻考验。面对业主单位紧迫的节点工期,他主动请缨,揭榜承担起10kV外电源送电和电力变电远动调试总协调工作的重任。

    为了打赢这场送电攻坚战,他创新采用“三维度倒排法”,将施工计划细化为月、周、日三个维度,精准梳理人员、材料、机械等关键资源。“那段时间,他就像个精密运行的时钟,每个环节都卡得恰到好处。”电力变电作业队人员回忆道。

    

      而更大的挑战来自对外协调,针对送电前针对供电局对设计方案、送电方案的异议,他带领作业队骨干在7天内完成5次方案修改、7次图纸更新,平均每天往返供电局3次,最终顺利确保了现场验收及克缺送电。

    在远动调试过程中,韩雨龙面对“6月12日必须全部调试到位”的死命令,他迅速组织团队实施“定点爆破”策略,通过定人、定区间、定时排查,精准排查通信专业光缆敷设、光缆成端及通道数据制作情况,每日定时汇总情况并和通信专业对接进度,保证物理通道100%提供。针对厂家、试验车人员、站段人员及现场作业人员的协调组织问题,他创新推出“五组并行工作法”,将团队按专业特长分为5个调试小组,实行“台上台下联动、多点同步推进”的协同方案。

    更令人称道的是他推行的“计划可视化”管理,每日下发任务清单,明确作业负责人、设备仪器和配合人员,确保指令清晰、责任到人。这一举措带来了惊人成效:第三周便完成47个工点调试,创下远动调试新速度!远动检测所专家由衷赞叹:“你们单位是我见过远动调试最稳最快的”!

    作为团队最年轻的管理者,韩雨龙深谙“身教重于言传”的道理。在天窗点调试期间,他主动承担最艰苦的夜班任务。而他的拼搏精神也感染着整个作业队。一位老工人动情地说:“看到韩队长这么拼,我们这些老师傅怎么能不跟上?”在他的带领下,作业队不仅圆满完成各项建设任务,更荣获业主单位颁发的“绿牌”奖励。

    “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才能永不干涸。”韩雨龙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在他看来,管理的本质不是管控,而是赋能;不是命令,而是服务。通过襄荆项目的锤炼,他总结出“三个融合”管理法:技术与管理的融合、个人成长与团队发展的融合、项目需求与员工特长的融合。

    如今,28岁的韩雨龙深耕在中铁武汉电气化集团有限公司郑州南站NZSG-06标项目经理部,依然保持着每天与团队成员交流的习惯,他说:“我虽然年纪不大,但作为队长的价值,恰恰在于让每个人的潜能都得到充分发挥。”(赵薇)



审核:王峰 郭江涛 石贵明
校对:小强

点赞(1047) 打赏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返回
顶部
Copyright © 2024 《中国企业报》集团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