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26日,X8469次中欧班列从西安国际港站鸣笛启程,满载汽车配件、数码设备等货物,经阿拉山口出境后横跨亚欧大陆,最终在俄罗斯圣彼得堡港转海运横渡波罗的海,直抵德国汉堡港。这趟首发的跨波罗的海铁海联运班列,不仅是中国铁路西安局集团与地方政府在2025欧亚经济论坛期间的创新实践,更标志着中欧班列(西安)在“硬联通”领域实现里程碑式突破,为全球供应链注入强劲韧性。

  一、从“单选”到“多选”:物流网络的韧性革命

  传统中欧班列依赖陆路运输,虽时效稳定但线路选择有限。此次陕西首创的“铁海联运”模式,通过“铁路+海运”的复合运输链,将全程时效控制在17天左右,与纯陆运持平,却开辟了横跨波罗的海的新通道。这一突破背后,是铁路部门对运输调度、口岸通关、海运衔接等环节的精准优化。例如,西安铁路局联合西安海关、浐灞国际港管委会,打通“铁路—口岸—海运”全链条,确保货物在圣彼得堡港实现48小时内快速换装,大幅降低时间成本。

  该线路的开通,直接回应了跨境电商、精密制造等产业对“时效稳、选择多”的迫切需求。数据显示,2025年1-8月中欧班列(西安)已开行4069列,同比增长12.4%,其中欧洲方向占比超75%。新线路的加入,不仅缓解了传统线路的运力压力,更通过“一箱到底”的顺畅流转,为企业节省了资金周转成本。以中国能建西北院为例,其总承包的阿塞拜疆光伏项目通过中欧班列运输组件,时效较海运压缩80%,成本降低30%。

  二、从“通道”到“枢纽”:西安集结中心的战略升级

  作为中欧班列的“领头羊”,西安已构建起覆盖45个国家、17条国际干线的运输网络。此次跨波罗的海线路的加入,标志着西安从“区域枢纽”向“全球集散中心”的跨越。数据显示,2025年前8月,西安中欧班列出口货物超12万标箱,欧洲方向开行量达3090列,持续领跑全国。新线路将物流触角延伸至波罗的海沿岸,形成“中亚—里海—黑海—波罗的海”的多式联运走廊,使“中国智造”能更高效地分拨至杜伊斯堡、布达佩斯等欧洲核心节点。

  这种枢纽效应的升级,离不开基础设施的硬核支撑。西安国际港站已建成自动化无人码头、跨境电商集拼中心等设施,配套哈萨克斯坦西安码头实现“枢纽对枢纽”的直通。2025年,西安更与青岛、宁波等港口合作开通6条铁海联运班列,形成“内陆集结、全球分拨”的现代物流体系。正如陕西省社科院副研究员刘泉所言:“从0到30000列的背后,是内陆地区与世界市场的深度联结。”

  三、从“经济”到“生态”:绿色低碳的全球示范

  在全球碳中和目标下,中欧班列的低碳优势愈发凸显。相比空运,铁路货运碳排放强度降低75%;相比海运,其时效性更适应高附加值货物需求。此次铁海联运班列的开通,进一步优化了运输结构——陆路段采用电力机车,海运段选择低碳燃料船舶,全程碳排放较纯空运减少60%。据测算,中欧班列累计开行超7.3万列,相当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04万吨,为“一带一路”绿色发展提供了可复制的样本。

  更深远的影响在于规则标准的软联通。班列运营推动了中欧海关“安智贸”协定实施,实现通关数据实时交换;统一运单、跨境保险等28项技术标准逐步建立,为跨大洲贸易规则协调提供了试验平台。德国杜伊斯堡港因班列业务新增4000余就业岗位,波兰马拉舍维奇枢纽周边仓储业规模扩大5倍,这些数据印证了“通道经济”对区域协同发展的撬动作用。

  四、从“现在”到“未来”:硬联通的新篇章

  陕西首趟跨波罗的海铁海联运班列的开行,是中国铁路开放创新的缩影。从线路拓展到效率提升,从节点建设到网络完善,中国正以更主动的姿态架起国际合作桥梁。2025年欧亚经济论坛期间,西安宣布将加密班列频次、研发“数字班列”等新产品,未来更计划将线路延伸至北欧、地中海地区,形成覆盖欧亚22国160城的超级网络。

  这条钢铁动脉的延伸,不仅是地理意义上的连接,更是文明互鉴的纽带。当装载光伏组件的班列穿越里海,当数码设备在汉堡港分拨至欧洲腹地,我们看到的不仅是货物的流动,更是“一带一路”倡议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动实践。正如班列鸣笛声中的回响:硬联通的每一步突破,都在为开放型世界经济注入确定性,为全球可持续发展书写新答案。(署名:赵宁)


审核:王峰 郭江涛 石贵明
校对:小强

点赞(1739) 打赏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返回
顶部
Copyright © 2024 《中国企业报》集团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